中国投资咨询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
能源 | 化工 | 冶金 | 机械 | 电力 | 文化 | 服务业 | 房地产 | 零售物流 | 医药
食品 | 家电 | 汽车 | 建材 | 交通 | 服装 | 轻工业 | IT行业 | 酒店餐饮 | 行业知识
IT行业-中国投资咨询网
频道首页 研究报告 行业要闻 产业动态 企业情报 政策法规 展会信息
站内搜索: 热门话题: 特别推荐IT行业投资咨询报告!
您当前位置:中国投资咨询网 > 企业情报 > 电信网络 > 通信市场 > 手机报成中联通3G初期推广重点

手机报成中联通3G初期推广重点

  2009-5-11

【文章名称】 手机报成中联通3G初期推广重点
【关 键 词】 手机报 联通 3G

  手机报已成为中联通3G初期推广重点,但如何提升手机的展现率、解除内容限制、找到良好的手机广告发布模式——这些手机报固有的限制却仍待探索。
·2006-2007年跨国通信企业在华投资与经营发展研究年度报
·2006-2007年中国RFID产业投资机会研究年度报告
·2006-2007年中国Telematics产业投资机会研究年度报告
·2006-2007年中国GIS产业投资机会研究年度报告
更多相关研究报告》》

 

  “WO”品牌刚刚发布,中联通相关业务规划已经全面展开。《通信产业报》()记者获悉,手机上网(含手机搜索)、手机音乐、手机报等业务已经成为中联通在WCDMA试商用期间的重点推进业务。

 

  在上述业务中,手机报由于适用范围最广,更成为中联通3G初期推广重点。

 

  进入集团考核

 

  “这是中联通后首次将手机报列入集团层面考核业务。”消息人士向《通信产业报》()记者透露。据了解,中联通已经在集团层面将手机报业务计入考核,并开始向省公司下发指标。

 

  据了解,中联通已经确定手机报内容分类架构,所涉及内容包括最基本的大众媒体到各专业领域。“与中移动早期主推手机早晚报不同,中联通显然希望从最开始即全面推进各类手机报。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SP表示。

 

  此前,中联通手机报主要由省公司推动,安徽联通向记者出示的资料显示,其与省内外主流媒体单位合作多份“手机报”,如新安手机报、凤凰手机报、新闻周刊、中新社新闻报等,可通过彩信、彩E、短信和WAP等方式,向安徽联通客户提供各种资讯。“数量已经超过20家。”安徽联通副总经理伍跃表示。

 

  但相比于中移动超过4000万的手机报用户,集中于省公司层面的联通手机报显然难以形成合力,竞争力不足。一个凸显的例子是今年两会期间,由新华社和中国移动共同推出的《两会手机报》在短短11天内总发行量即突破3亿份。手机报作为中移动主推业务类型之一,已经连续三年入选中移动KPI考核指标。

 

  中移动大力推广的背后则是手机报的影响力已经显现。

 

 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(CNNIC)218发布《手机媒体研究报告》显示,截至2008年底,中国手机用户已超过6.4亿,手机报用户普及率达到39.6%,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重视程度均好于手机小说、手机视频等业务。

 

  手机报是在手机用户数飞速增长条件下诞生的一种新媒体形式,其随时、随地、随身的特点,摆脱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。以中移动20083季度手机报用户4189万为基数,每人全年手机报订阅费实际发生为36元,全年手机报收入就达到15亿元。业内人士预测,到2009年底,中国手机报用户数将超过两亿的规模,其中付费用户将在20085000万用户的基础上,激增60%,达到8000万,订费收入达40亿元。

 

  显然,这是中联通无法忽视的市场。

 

  借鉴移动

 

  虽然运营层面有所不同,但是中联通在手机报推广最初阶段仍将借鉴中移动的运营经验。中联通比照中移动在集团层面推广手机报,显然更加有利于广告战略的实行。

 

  目前中移动手机报有两种模式:第一种是全国运营模式,即在集团公司层面与全国类报刊合作打造的手机报。第二种是地方运营模式,即地方报刊利用当地的移动分公司打造的手机报。

 

  手机报则主要通过两种手段实现赢利:一是对彩信定制用户收取包月订阅费实现赢利,二是借鉴传统报刊的做法,通过广告吸附来实现赢利。目前移动推出的手机报价格呈正态分布,以5元居多,区间从3元到8元不等。

 

  由于受困于无线广告的诸多限制,中移动目前仍以向用户收费为主。此前浙江省《杭州日报》推出的手机报200541日前是免费体验阶段,当时有10万多订户,从411231实行收费订阅,5元包月,订户数量陡然下降到1万。

 

  但是业内人士认为,与传统报纸发行量数万、数十万相比,手机报借助新技术平台,发行量动辄过亿,天量发行量的背后,是无数待挖掘的商机。以北京为例,本地报纸卖几十万份已经不错了,而彩信报每天在当地达到上百万份,发行量是传统媒体的几十倍。手机报和传统报纸的赢利模式有相似之处,传统报纸主要靠发行和广告赢利,因此,发行量作为广告的主要指标,从集团公司层面推进显然更有利于广告战略。

 

  据记者了解,移动有一个500人组成的研究部门,针对用户的使用习惯来制定各种增值服务的推广策略。

 

  移动实验室曾经对沉淀下来的手机报用户以ARPU(平均每月每户收入)为维度进行了一次分析,发现ARPU100元左右的中端客户订阅比例高,据中移动2009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,移动用户平均ARPU73元。因此,中高端客户才可能是手机报的真正消费群体。

 

  而这个群体同样是广告商关注的重点。“如果以后彩信突破了50K大小限制,达到200K500K,它的展现率会相当惊人。”上述人士表示。

 

  模式仍未明朗

 

  虽然各大运营商对于手机报雄心勃勃,但是手机报固有的限制却仍然不容忽视。

 

  手机报用户是手机报产业价值链的最末一个环节,同时也是内容与信息的最终接收者。用户体验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机报的推广,但是手机屏幕与电脑相比天生弱小,如何提升手机的展现率成为手机报发展的一大障碍。

 

  “手机报的容量在1000字加七张图片左右,全网彩信大小50K是极限,这就是它不可能代替传统报纸的一个重要原因,晚报的一个版比整个手机报的展现率要大得多。”消息人士称。

 

  手机报所发送的新闻,不是短信意义上的文字新闻,而是一个多媒体数据包。这个多媒体数据包包含了图片、文字、声音、动画等。手机终端配置往往限制手机报接收,不是所有终端都支持这么大的彩信。

 

  目前内容限制同样让运营商的广告战略受阻。目前推广最好的手机报主要集中于新闻类,占到总用户的70%,而此类报纸采取后向广告收费往往受到版面内容限制,类似于12580生活播报的生活资讯类手机报更容易成为盈利来源,却缺乏用户订阅。

 

  而用户本能地排斥广告同样相当棘手。目前垃圾短信的扰民、害民行为,造成用户对广告心存畏惧和厌恶,危害了手机报广告的发展。而传统报纸对广告的控制和单向传播,排除了手机广告中产生信息泄露、危害隐私之忧。

 

  但是,在业内人士看来,手机广告固有的精确特点决定了其广告模式“重质不重量”。

 

  在手机广告发布方面,日本运营商NTTDoCoMo的经验值得借鉴。NTTDoCoMo采取的是“少而精”的战略,相对国内传统报纸媒体铺天盖地的广告而言,日本手机报广告的数量可以说是少得可怜。但正是由于数量稀少,效果相当显著。而高效的广告更得到了企业的青睐,广告收费自然水涨船高,从而使手机报的广告收益也相当可观。


若需要更全面深入了解相关行业,请浏览研究报告栏目

相关链接:
 ·电信拟运营新款智能手机 [3-23]
 ·电信去年Q4净利30亿 [3-23]
 ·德信无线去年Q4净利高达310万美元 [3-16]
 ·广东移动新推12项升级服务 [3-16]
 ·思科在印度员工数拟增至1万人 [3-15]
相关研究报告:
 ·2006-2007年中国3G通信设备市场研究年度报告
 ·2006-2007年中国物流行业电信应用市场研究年度报告
 ·2006-2007年中国数据通信市场研究年度报告
 ·2006-2007年中国IPTV市场研究年度报告
 ·2006-2007年中国VoIP市场研究年度报告
 ·2006-2007年中国光纤到户(FTTH)市场研究年度报告
 ·2006-2007年中国光通信市场研究年度报告
 ·2006-2007年中国电信增值业务(VAS)市场研究年度报告
>>更多相关报告
·行业分类
电信网络
   通信市场  移动通讯
   手持终端  电信运营
   电信技术
·搜索
分  类:
关键词:
 
请输入您感兴趣的报告关键词
·订购方式
①电话购买
 电话: 0755-82571158
②邮件定购
 邮件: baogao#ocn.com.cn
·购买流程
①电话确定购买意向
②填写并发送报告征订表
③通过银行转帐的形式支付报告
  购买款项
④汇款到帐后,3日内快递方式发
  送报告及相应发票
·最新相关报告
 ·2006-2007年跨国通信企业在华投资与经营发展研究年度报告
 ·2006-2007年中国网络视频市场及投资机会研究年度报告
 ·2006-2007年中国手机视频市场及投资机会研究年度报告
 ·2006-2007年中国企业即时通讯市场及投资机会研究年度报告
 ·2006-2007年中国RFID产业投资机会研究年度报告
 ·2006-2007年中国Telematics产业投资机会研究年度报告
 ·2006-2007年中国GIS产业投资机会研究年度报告
 ·2006-2007年中国卫星导航产业投资机会研究年度报告
>>更多相关报告
关于我们 | 订购流程 | 网上支付 | 广告服务 | 友情链接 | 网站地图 | 联系方式
版权所有 中国投资咨询网(简称“ 中投网”) 专业投资资讯提供商 中投顾问TM 旗下网站 粤ICP备06103592号
Copyright © 2007 it.ocn.com.cn. All Rights Reserved